北京昌平法院诉源治理“抓三端 筑三防” 新收案件同比下降三成
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雪泓
记者从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了解到,截至今年10月底,该院新收案件同比下降三成,结收比超过100%。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该院聚焦前端、中端、末端,将无讼、止讼、息讼三道防线一体推进的全流程诉源治理工作机制。该院通过主动回应基层治理单位诉源治理需求,紧抓“多元调解+速裁”不断扩大诉源治理覆盖面,并全流程把控使案件防于未衍,推动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。
11月4日,昌平法院首个诉源治理工作站在昌平流村镇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揭牌。揭牌当天,该村20余起土地经营权出租合同纠纷案在工作站就地开庭、调解和宣判。
据昌平法院党组副书记、副院长张宝武介绍,“抓三端 筑三防”工作机制即聚焦前端治“未病”,聚焦中端治“欲病”,聚焦末端治“已病”,将无讼、止讼、息讼三道防线一体推进。
在治“未病”过程中,昌平法院持续深化12368“一号响应”,推行“双百分百”党建引领机制,搭建“庭、站、点”三级治理网络,依靠“1+2+3”叠加形成无讼第一道防线。据统计,今年以来,该院先后办理各基层治理单位诉源治理需求工单60余件,18个党支部、268名党员全部参与共建,深入基层。同时,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诉源治理中的前哨、堡垒作用,成立了27个法官工作站、10个村级法官联系点以及多个驻校法官工作室,包村法官、社区法官、驻校法官们积极开展矛盾调处、法律咨询、普法宣传、指导调解等多样化的司法服务。
“对于业已形成的纠纷,越往后端风险越多,难度越大,成本越高。”张宝武说,昌平法院以“多元调解+速裁”为抓手,以类型化案件为突破,不断扩大诉源治理覆盖面、畅通流水线、找准切入点,“面线点”结合形成止讼第二道防线。该院先后与昌平区总工会、区住建委等会签多份纠纷联调化解文件,深入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“三进”工作。目前,前端以“多元调解+速裁”方式结案的案件已占全院民商事案件的72%。此外,聚焦金融借贷纠纷、物业供暖合同纠纷等,昌平法院还推出了物业公司信用评价机制、涉农地纠纷三维联动机制等创新举措,截至10月底类型案件同比下降26.16%。
在前两道防线基础上,昌平法院进一步全流程把控形成息讼第三道防线,使案件防于未衍。对于进入诉讼的纠纷防止衍生案件,实现服判息诉。严格立案审查,杜绝虚假案,规制拆分案件、滥用诉权行为。对批量案件,立案时触发诉源治理预警联动机制,进行登记备案、调解前置、跟踪通报、并案处理和示范裁判等。同时,依托案件审理,精准定位基层治理中的风险隐患,通过履行司法建议职能、编发审判白皮书等靶向施策,推动纠纷实现“未诉先办”。